《雪绒花》创作背景
这个歌曲是根据1938年奥地利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纳粹时期,奥地利的玛丽亚修女在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受到孩子和特拉普的喜爱,共同组成新家庭。
歌曲背景:《雪绒花》是一首广泛传唱的歌曲,可能源自民间传统或者某个特定的创作背景。这首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许多场合,如音乐会、节日庆典等,这首歌都会被演唱,传递着冬日的美好情感。
《雪绒花》故事:一个纳粹奥地利修女是一个富有家庭的家庭教师。纳粹的所作所为不习惯,他们逃到了美国,组建了一个TRAP家庭合唱团来访问这个国家。
您好!关于我收藏的音乐,那太多了! 古典音乐,轻音乐,新世纪音乐,爵士蓝调,电影原声等,我都喜爱。
电影《音乐之声》中,为什么说《雪绒花》起到了推动剧情的作用?急呀
雪绒花是奥地利的国花,当上校一家参加德国纳粹举行的音乐会时,已经决定当夜离开奥地利,前往瑞士。在这首歌中,寄托了对祖国的爱和留恋, 所以在音乐会上,上校弹起吉他,唱起了这首奥地利民歌时,哽咽到无法继续,玛利亚和孩子们走上去与他一起唱,感动了在场的奥地利观众和他们合唱。
雪绒花,摇曳在风中,美丽又坚强。以下是 第一段歌词描述了雪绒花在清晨绽放的场景。雪绒花是一种生长在高原地区的植物,它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娇艳。这里的“雪绒花,雪绒花”强调了这种花的美丽和独特性。第二段歌词描绘了花园的静谧氛围,以及歌者与雪绒花的相遇。
代... 2.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经典名曲,清新优美的旋律,是80年代初期人们传唱的经典。
背景资料 《雪绒花》是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部插曲。 《音乐之声》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雪绒花》(Edelweiss)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创作背景:《雪绒花》(Edelweiss)是《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中的插曲。
《雪绒花》创作背景
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雪绒花》在《音乐之声》电影中首次出现是在上校一家准备逃离纳粹占领的奥地利,前往瑞士的安全之地时,在这个背景下,雪绒花被赋予了多重代表意义。**历史背景方面:在《音乐之声》电影中特拉普上校一家在决定逃离被德国法西斯侵占的祖国时演唱了《雪绒花》这首歌曲。
拍的好看,又好玩的草原挺多的,比如内蒙的乌兰布统坝上草原;甘肃的甘南草原;川西北若尔盖草原;青海默勒草原;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
该歌曲的创作背景如下:根据学习啦网查询得知,《雪绒花》是一首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由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与奥地利有关。在那个时期,许多奥地利人由于受到迫害而流亡国外,其中包括一些音乐家。
《雪绒花》(Edelweiss)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
《雪绒花》这首歌好像源于一个故事,是什么故事啊?
《雪绒花》故事:一个纳粹奥地利修女是一个富有家庭的家庭教师。纳粹的所作所为不习惯,他们逃到了美国,组建了一个TRAP家庭合唱团来访问这个国家。这个故事非常感人。《雪绒花》通过赞美这朵美丽的国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对故乡的真挚爱。影片中,雪绒花的旋律重复了很多次。
这首歌是《音乐之声》(1965年初搬上银幕)的插曲之一。
《雪绒花》(Edelweiss)是1959年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由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
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它使一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
《雪绒花》词作者 哈默斯坦 ,曲作者 罗杰斯。圣诞之际,灯火通明雪绒成花,为了给大家送上圣诞祝福,因此写下这首歌。一朵纯白晶莹的“雪绒花”,带着金莎的感激与祝福悄然飘向大家,由海蝶音乐精心制作。
<雪绒花>背景资料或故事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编自玛莉亚·冯·崔普(en: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en: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的戏剧作品,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之后被改编成电影,位居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同时也是史上最卖座的歌舞片。
描写了阿尔卑斯山上某处修道院里的一位实习修女到崔普家担任教职,然后从赢得孩童们的心,到与单身的男主人相爱、结婚并组家庭乐团,最后又有惊无险的逃离纳粹魔掌的故事。其中,该剧的诸多歌曲,如《Do-Re-Mi》、《雪绒花》传唱至世界各地,亦被翻译唱成各国语言版本。
创作起源
《音乐之声》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玛莉亚·冯·崔普的真人真事:玛莉亚·冯·崔普生于阿尔卑斯山一带,原本在本笃会的农伯格修道院(Nonnberg)担任实习修女,1926年因健康问题,被院长送到盖尔·冯·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养,兼任爵士长女的看护。之后玛莉亚与爵士两人坠入情网,于1927年结为连理,两人并生有两女一男。
1930年代受到经济大恐慌影响,爵士几乎失去了所有财产。于是他和玛莉亚带领七个孩子组成乐团进行职业演唱,并于1936年萨尔斯堡音乐节上赢得首奖。1938年纳粹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爵士拒绝了纳粹的征召令。为了躲避追捕,他们以露营的名义搭乘火车穿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从此展开全欧洲的巡回表演。1939年他们移居美国后,不但将演唱事业开拓至世界各地,也在自家的“一心”牧场举办各种音乐营队。
1956年,崔普家庭歌手正式解散,玛莉亚·冯·崔普出版了第一本书《崔普家庭合唱团》。不久,该著作被改编成德国电影《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并在欧洲引起轰动。
这部音乐剧造成了一些对奥地利的错误想像:许多人以为《雪绒花》这首曲子是该国国歌。事实上,这首歌在奥地利不怎么受欢迎(有个幽默的说法是说隆纳·里根总统任内,在某次奥地利代表拜访白宫时演奏该曲)。